俄罗斯vs乌克兰_俄罗斯vs乌克兰最新消息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对“俄罗斯vs乌克兰”的理解。为了让大家更深入地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整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吧。
1.乌克兰和俄罗斯有什么仇什么怨?
2.俄罗斯与乌克兰冲突的后果是什么?
3.俄罗斯和乌克兰开战谁会赢?
4.俄乌军力差距究竟有多大
乌克兰和俄罗斯有什么仇什么怨?
说起乌克兰和俄罗斯,给人的印象就是冲突不断。曾经因为克里米亚双方爆发过冲突,近期乌克兰又与土耳其签署了合作协议,被认定为对抗俄罗斯。我们都知道,乌克兰与俄罗斯接壤,而且之前都属于苏联,那么这两个国家为何关系势同水火呢?
乌克兰:俄罗斯的发源地
公元10世纪前后,东斯拉夫各部落在今乌克兰地区结合形成古罗斯部族。862年,东斯拉夫在诺夫哥罗德建立了第一个罗斯王国留里克王朝,后来占领了基辅,建立了基辅罗斯。
基辅罗斯是东欧平原上最早出现的文明古国之一,人口达到500余万,疆界空前广阔,成为当时欧洲最大的国家。如今乌克兰的国土面积也是相当大的,在欧洲各国中仅次于俄罗斯,排在了第二位。当时的基辅城也被誉为第聂伯河上的“帝王之城”。但基辅罗斯逐渐衰落后,被沙俄的始祖——莫斯科公国所灭。基辅罗斯一直被奉为俄罗斯历史的发端,基辅城也被称为“俄罗斯诸城之母”。
13世纪20年代,蒙古人打进了东欧(天之骄子成吉思汗的后人实在是猛。),使弗拉基米尔-苏兹达利公国沦为金帐汗国的属国,随后蒙古向西推进,在1240年攻陷基辅。13—15世纪,乌克兰曾先后抗击蒙古人、日耳曼人及奥斯曼土耳其人的入侵,从14世纪起历受立陶宛大公国和波兰等国的统治。
“乌克兰”一词的本意为“边区”,在12至13世纪,这一词开始使用,随后这一称谓逐步扩大到今天乌克兰的大部分地区,并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但是当时并不存在乌克兰这样一个国家,它的土地分别被划入立陶宛大公国和波兰王国的版图,乌克兰人成为一个丧失了自己国家的民族。
1648年,乌克兰人民在鲍格丹·赫梅利尼茨基的率领下起义,反对波兰的统治。他致函沙俄政府,希望得到帮助。但沙俄政府反应谨慎,没有迅速予以答复。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乌克兰起义军依靠智谋两次击败了当时的欧洲军事强国波兰。然而由于波兰收买了克里米亚汗国(知道乌克兰和克里米亚的关系了吧),克里米亚汗国在背后对乌克兰起义军发起了攻击。腹背受敌的乌克兰起义军不得不再次向沙俄求援。
1650年沙俄与波兰之间的领土问题谈判破裂,沙俄决心帮助乌克兰。1654年3月,乌克兰代表团在莫斯科觐见了俄国沙皇。随后双方签订了《三月条约》,乌克兰与沙俄正式结盟。
与乌克兰结盟,一方面使俄罗斯获得了梦寐以求的出海口,另一方面也打开了俄罗斯通往欧洲的大门。与俄罗斯的结盟也成为乌克兰历史的重要转折点。
1700年俄罗斯沙皇彼得一世发动与瑞典争夺波罗的海的“北方战争”。战争期间,彼得征调大批乌克兰哥萨克充当炮灰。彼得还以战争为由,强行取消了乌克兰的地方自治,引起了乌克兰贵族的不满。1708年,乌克兰首领马泽帕与瑞典结盟,寻求重获民族独立。闻听此讯,沙皇彼得大怒,派军队血洗哥萨克营地,从此双方结下了深怨。
1709年俄军在乌克兰境内彻底击败了瑞典军队,乌克兰的独立梦想破灭。随后彼得大帝专门组成了小俄罗斯部,在乌克兰推行全面俄罗斯化的殖民政策,强制乌克兰人抛弃自己的母语和文化传统。此后200年间沙俄一直牢牢地控制着乌克兰。
1917年沙俄发生“二月革命”,帝国瞬间解体。1917年3月乌克兰成立了代表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中央政权“拉达”。为了获得德国的承认,“拉达”抢在苏俄政府之前与德国媾和,以提供粮食和农副产品为代价,换取德国派遣45万军队进入乌克兰,抵抗苏维埃政权。但没有想到,德军一进入乌克兰就找借口推翻了“拉达”政权,扶植了一个亲德的傀儡政府。德国投降后,苏俄红军展开反攻,乌克兰重回苏俄版图。
1922年12月,乌克兰作为第一批四个加盟共和国之一,加入了新成立的苏联。1939年苏联政府用武力夺回西乌克兰地区,乌克兰就此完成统一。
在苏联时代乌克兰的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建成了全苏联最重要的工业基地,如苏联最大的造船厂就设在了乌克兰。然而由于苏联政府的一些错误政策,导致乌克兰民族主义情绪不断滋长。
苏联时期农业发达的乌克兰一直是苏联的“粮仓”,但在苏联建立初期,由于***推行强行征粮政策和强行推行农业集体化,导致乌克兰出现了大饥荒。上世纪30年代,乌克兰又成为“大清洗”的重灾区。大批乌克兰干部和知识分子遭到监禁和枪决,还有大批乌克兰群众被迫迁往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亚。这些都让俄罗斯和乌克兰之间的裂痕不断扩大。
1991年8·19事件后不久,乌克兰趁着苏联中央政府陷入瘫痪,宣布成立独立国家。
俄罗斯与乌克兰冲突的后果是什么?
俄罗斯和乌克兰为什么会有冲突既有民族遗留问题,也有政治冲突。为什么这么说?看下去,有点长哈。
一、俄罗斯和乌克兰两国的分分合合
俄罗斯和乌克兰同属东斯拉夫民族,“乌克兰”一词最早见于《罗斯史记》(1187年)意为“边陲之地”,在9-12世纪的基辅罗斯时期他们和俄罗斯族一样被称为罗斯人,“边陲之地”指的是南罗斯加利西亚沃伦地区,生活在“边陲之地”的罗斯人,随着“乌克兰”这一称谓逐渐的扩展,也逐渐将地理概念演变成语言概念和民族概念,到15世纪乌克兰民族已经形成了单独的民族特性——有自己的语言、生活地域并形成经济、政治和宗教特征。
俄罗斯族也是罗斯人,之所以在族名前多了个“俄”,是因为1547年,伊凡四世自封为“沙皇”,其国号为“俄”。罗斯人的祖先为东斯拉夫人罗斯部族,属欧罗巴人种,公元1世纪时被罗马史家称为“维勒底人”,即我国古代称的“罗刹”。
公元初,东斯拉夫人还保留着氏族制,每个部落由几个氏族组成。他们砍伐森林,平整土地,从事耕作,集体饲养牲畜,狩猎和打鱼,一切问题由氏族大会决定。直到公元862年才有了以本族群为主体的君主制国家,因为首都在基辅,也被称为基辅罗斯,基辅罗斯是它们共同的摇篮。
10世纪初,基辅罗斯不断扩张,版图东至伏尔加河口,经克里米亚半岛迄多瑙河口,北起拉多加湖,循波罗的海沿岸,南临草原,盛极一时,接纳东正教,创立罗斯法典。
13世纪初,强大的蒙古帝国入侵,在东欧建立了钦察汗国,罗斯人与其他民族的联军被打败,罗斯人臣服于钦察汗国,基辅罗斯被分裂成几个部分;一部分罗斯人的发展重心转移至东北部莫斯科一带。
但随着罗斯人的发展重心转移至东北部莫斯科一带的转移,这里也便有了“边陲”的意味。此后,乌克兰与俄罗斯一直是分分合合,乌克兰在狭缝中艰难生存,为抵抗波兰入侵,1654年通过《佩列亚斯拉夫协议》,乌克兰并入俄罗斯帝国版图,此后300多年乌克兰的文化逐渐和俄罗斯统一,1922年乌克兰加入苏联(西部乌克兰1939年加入),苏联解体后1991年8月24日乌克兰宣布独立。
苏联解体后,乌克兰继承大批军事装备,但是由于全面否定俄乌合并后的300年历史,国内乌族与俄族对立,从总统制到议会制,又从议会制到总统制,乌克兰政局一直处于动荡状态,不能形成合力。
执权者完全跪拜西方意识形态,亲西方与亲俄的严重对立,民粹横行,舆论被西方操纵,后来美国和俄罗斯与乌克兰合作实现该国无核化,失去了博弈的筹码,最后沦为地缘博弈的牺牲品。
二、战略地位
? 1949 年北约成立,以美为首的北约在90年代初提出东扩战略。此后该联盟不断扩大到 30 个国家,甚至包括前苏联加盟共和国立陶宛、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
乌克兰跟俄罗斯是邻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美国自冷战以来就一直视俄为威胁,拉拢乌可以抑制俄罗斯,何乐而不为,而俄罗斯将北约东扩描述为“对俄罗斯的生存威胁”,亲美自然想加入,后由于出于俄乌关系的考量,以及其他种种原因暂告一段落。
?乌克兰作为俄罗斯西南部国土面积最大的邻国,是俄罗斯在面对北约军事威胁时重要的战略缓冲地带,也几乎被俄视为“最后的安全屏障”。
三、冲突
2014年2月起在乌克兰东部和南部的战争,由俄罗斯控制在乌克兰东部和南部的俄语地区的亲俄势力与乌克兰政府军交战,要求加入俄罗斯,克里米亚在经过公投后宣布独立并随后加入俄罗斯联邦,而顿涅茨克州及卢甘斯克州等地亲俄民众也占领了政府建筑物并升起俄罗斯国旗。
因此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之后,俄乌关系就一直紧张。
2022年2月11日媒体报道,美国总统拜登在与欧洲盟友的视频会议中称,俄罗斯“入侵”乌克兰的日期是2月16日,16日俄罗斯不但没入侵反而撤走了一部分军人;于是美国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表示,俄罗斯可能在2月20日前“入侵”乌克兰,呼吁美国公民应在未来24小时至48小时内离开乌克兰。
这下乌克兰彻底绷不住了,俄罗斯还没打过来,他们反倒是主动开火了,西方真给了他们这么大的勇气信息?也不想一下险恶用心,那边正看着乐呢,愁没借口呢,也不怕把自己玩没了。
俄罗斯和乌克兰开战谁会赢?
俄罗斯乌克兰冲突事件在美国、俄罗斯的争锋相对中爆发了。战争带来的不仅仅是交战国军民的伤亡和正常社会、经济秩序的破坏,同时也对世界和平发展,对地区乃至全球局势带来深远影响。
首先带来的影响就是破坏了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大局。当然俄罗斯可以说是被动防御,因为北约美国把人逼到了墙角。而且二战后要说哪个国家侵略别国最多,可能也数不上俄罗斯。此次事件再次表明,国际社会一贯的丛林法仍然没有过时。什么联合国,什么国际关系准则,背后其实都是实力(尤其是军事实力)说了算。这将进一步加剧各国间的军事投入,加剧国际间的军备竞赛,世界局势将会更加不安定。
其次是告诉人们不要将自己的安危寄托于别人身上。1994年12月5日,美国总统克林顿、俄罗斯总统叶利钦、英国首相梅杰和乌克兰总统库奇马签了《布达佩斯乌克兰安全保障备忘录》,这个文件里规定:只要乌克兰放下核武器加入《核不扩散条约》,那么美国、英国和俄罗斯三大国保障乌克兰的安全。然后乌克兰就把苏联解体后分到核武器存货:战略核弹头1900枚,其中包括130枚“SS-19"洲际导弹,这一款每个可以包含6个弹头;还有46枚"SS-24"洲际导弹,这一款每个能包含10个弹头;战略轰炸机45架,其中19架是“图-160”飞机,还有25架“图-95”飞机;2500枚战术核武器,以及大批半成品和核材料悉数销毁。然后现在看看这三个当初声称保护它的三个大国都做了些什么。国之利器,不可示人。假如这些核武器即使只有少数还在乌克兰手上,他会走到现在的境地吗?
最后,这个世界依然不安定,落后就要挨打,军事力量弱小就无法保证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最终连自己领土都保护不了。无论是叙利亚,还是利比亚、伊拉克,或者南联盟、乌克兰,甚至旧中国、奥斯曼土耳其这些曾经盛极一时的大帝国,只要发展停滞,落后于时代,就必定会招致入侵,招致肢解。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世界是向前发展的,可世界也是人的世界。有人的地方就有争斗,要想自己不被欺负,要想好好过自己的日子,就要变的强大,强大到别人不敢欺负。所以,发展才是硬道理啊!
俄乌军力差距究竟有多大
2022年是注定被载入史册的一年,这一年俄罗斯进攻了乌克兰,而且注定会成为世界重新动荡的一个导火索,现在就看谁愿意将这跟导火索熄灭。
目前美国不愿意,而且很乐意看到冲突的加剧以及时间的延续。
欧盟不愿意,他们在俄罗斯的军事威胁下瑟瑟发抖了这么多年,怎么可能放弃这个探清虚实的好机会,他们不想和俄罗斯拼个你死我活,只是想在未来可能的战略同盟下取得更多的主导权。
而中国不愿意卷入其中,这个做法不一定对,低调发育是没错,可是美国也是这方面的祖宗,怎么可能让你好过,最多三到五年,针对中国的封锁圈即将闭环,到时候你就算有再多的话都说不出去。
如果这场战争俄罗斯胜出,那么他与欧盟的缝隙进一步拉大,国内矛盾随之减弱,国际力量迅速上升,成为美国现阶段需要对付的一号种子,而欧盟和美国的关系进一步升华,毕竟大家几百年前都是一家人。
如果俄罗斯退出战斗但是继续与欧盟斗争,那么中国应当立刻加大军事力量的投资,并将‘领土范围’向北,向西扩张,插手中东势力,寻求战略的纵深。
而俄罗斯退出战斗,则俄罗斯将会迎来国内动荡,值得一提的是,普通人的目光是短浅的,因为他们接受到的信息有限,所以俄罗斯内部将会陷入四分五裂的状态。欧盟也会进一步加大对俄罗斯制裁,这期间,一旦普京退位,那么亲西的***上台,俄罗斯将会立刻和欧盟结成战略同盟,成为世界真正的二号势力。围剿拿破仑同盟再现?
那么这时候,中东地区将会大部分落入欧盟-俄罗斯的范围之下,而美国在中东的部署将会被打乱,不得以转入战略收缩和寻求间隙进攻的阶段,这时候是东南亚最好的时机,只可惜因为历史遗留因素,中国无法融入到东南亚里面,而且印度这个历史上的两面派,无论哪一面都不会和中国友好,这期间将是中国最难的阶段,因为一号势力美国及其小弟和二号势力欧盟-俄罗斯以及中东地区都会对中国进行封锁,最大的就是技术方面的因素,这时候如果中国一旦加大军事力量的投资,将会立刻引来一号势力和二号势力的大力度针对,所以中国应该要么继续猥琐发育,积极寻求与东南亚的密切合作,要么直接态度强硬一些,大量造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告诉别人,你不让我活,你也别想好活!
俄乌军力差距究竟有多大太悬殊了都不是一个级别乌克兰军队始建于1991年8月24日。苏联解体后,乌继承了原苏军大量部队、先进武器装备及战略储备物资, 其中包括78万名现役军人,6500辆坦克,7150辆装甲车,1500架飞机,350艘军舰,1272枚洲际导弹核弹头,2500枚战术核武器。1992年,乌宣布奉行无核、中立、不结盟政策,开始进行大规模裁军。
俄罗斯总统普京申请对乌克兰动武获批,乌克兰政府也表示全国军队都进入完全战斗准备,一时间两个邻国气氛骤然紧张,大有随时开战的可能性
俄罗斯和乌克兰之间的实力对比,差距可谓悬殊。
经济上乌克兰和俄罗斯根本不在一个量级上。
从人口上来讲,俄罗斯有1.45亿人,乌克兰只有4400万;GDP俄罗斯有22000亿美元,去年增速为1.48%,而乌克兰只有1820亿美元,增速为0.4%。
俄罗斯有5370亿美元的黄金和外汇储备,乌克兰只有240亿,更重要的是,俄罗斯今年经常性账户收支盈利520亿美元,而乌克兰则亏损130亿美元,在前总统亚努科维奇下台之后,更传出了国库被洗劫一空的消息。
军事上,俄罗斯有现役军人766000人,比乌克兰整整多了60万。
俄罗斯有630架4代和4代半战机,军机总数达4055架,海军舰352艘,坦克装甲战车43107辆。
乌克兰,4代和4代半战机只有116架,军机总数493,海军舰25艘,坦克装甲战车10543辆。
如此悬殊的经济军事实力对比,如果一旦开战的话,必然是大卫与巨人歌利亚之战。
好了,今天关于“俄罗斯vs乌克兰”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讲解对“俄罗斯vs乌克兰”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